校园霸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,一个或多个人利用其在群体中的优势或权力,对其他学生进行持续的身体、言语、心理或网络上的攻击、侮辱、恐吓、排斥或虐待的行为。齐齐哈尔律师为您介绍校园霸凌的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:
1. 言语和语言方面的霸凌行为:
a. 回避和排斥:对某个学生视而不见,不与其交流,避开和回避他/她。
b. 嘲笑和取笑:对受害者的外貌、能力、学习成绩等进行嘲笑和取笑。
c. 恶言相向:使用恶言恶语、污秽语言对受害者进行侮辱和辱骂。
d. 传播谣言:编造、散布关于受害者的不实信息和谣言,影响其声誉和信誉。
e. 挑衅和辱骂:采取挑衅性语言或言辞侮辱受害者,激怒他/她。
2. 身体和行为方面的霸凌行为:
a. 打击和殴打:使用肢体对学生进行殴打、击打或其他形式的暴力行为。
b. 抢夺和打砸:强行占有或夺取受害者的个人物品、学习用具等,或将其摔碎。
c. 威胁和恐吓:利用肢体言辞、眼神等非言辞手段对受害者进行威胁和恐吓。
d. 紧握和束缚:用暴力手段持续抓住、推搡、摔倒、束缚受害者。
e. 性骚扰:对受害者进行不恰当的身体接触、性暗示或言语侮辱。
3. 社交和心理方面的霸凌行为:
a. 群体排斥:将受害者排斥在群体之外,拒绝与其交往和参与活动。
b. 恶意揶揄:以伤害为目的,对受害者进行恶搞、戏弄、恶意调侃等。
c. 名誉侮辱:以言辞或行动方式对受害者进行名誉上的侮辱和攻击。
d. 脱离和孤立:团体意识重强,对受害者进行孤立,与其切断社交联系。
e. 心理虐待:采取心理手段对受害者进行久性或暂时性的精神虐待。
4. 网络和信息方面的霸凌行为:
a. 网络暴力:通过网络平台对受害者进行侮辱、恐吓、谩骂和攻击。
b. 骚扰和威胁:通过社交网络、短信、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骚扰和威胁。
c. 假冒和诽谤:利用虚假信息、伪造的账号对受害者进行冒名顶替和诽谤。
d. 羞辱和泄露:通过网络途径传播受害者的私密照片、视频等隐私信息。
e. 网络排斥:在网上排斥和拒绝与受害者交流、参与群组和活动。
校园霸凌的行为可能各式各样,但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给受害者带来了身体、心理和社交上的伤害,甚至对其生活和学习造成了长期的影响。